超声波模具是超声波焊接设备的核心执行部件,其设计质量直接决定焊接效率、焊缝强度及产品合格率。在模具设计中,材料选择、振幅设计、形状设计、尺寸与表面处理四大参数相互关联,需结合焊接材料特性、产品结构及工艺需求精准把控。以下结合实际应用场景,详细拆解各参数的设计逻辑与实操要点。
材料选择:兼顾刚性与声学性能
超声波模具需在高频振动(通常15kHz、20kHz、28kHz)下持续工作,材料需同时满足声学传导性好、刚性强、耐磨耐冲击三大核心要求,常见选型及特性如下:
钛合金:综合性能最优,声学阻抗与塑料匹配度高,振幅传递损耗小,且硬度高、耐磨抗疲劳,适用于高精度、高频率、长时间连续焊接场景。缺点是成本较高,加工难度略大。
铝合金:性价比之选,重量轻、声学传导性良好,加工难度低、成本适中,适用于普通塑料焊接、批量生产场景。缺点是硬度较低,长期使用易磨损,需定期维护。
钢模:硬度极高、耐磨性强,适用于焊接过程中模具与工件摩擦剧烈的场景。缺点是声学传导性一般,重量较大,需严格控制尺寸精度以避免振动干扰。
高精度、高寿命场景优先选钛合金;常规塑料焊接、追求成本控制选铝合金;耐磨需求突出选合金钢。
振幅设计:适配材料熔融需求
软质塑料(PP、PE):所需振幅较小,一般为30-50μm,过大振幅易导致材料过度熔融、溢料或产品变形。
硬质塑料(ABS、PA、PC):需更大振幅传递能量,一般为 50-80μm,振幅不足会导致熔合不充分、假焊。
设计要点:振幅可通过模具变幅比调整,需结合设备固有振幅与材料需求计算,避免振幅过大导致模具疲劳断裂。
形状设计:贴合工件与焊接工艺需求
贴合工件轮廓:模具工作端面的形状需与待焊工件的焊接面完全匹配,避免间隙存在。例如焊接圆形工件时,模具设计为环形。
预留溢料槽与导向结构:焊接塑料时,模具边缘需设计溢料槽,用于容纳焊接过程中溢出的熔融塑料,避免溢料影响产品外观或堵塞焊接面;同时设计导向定位结构,确保工件放置精准,防止焊接错位。
尺寸与表面处理:保障精度、寿命与焊接质量
尺寸精度严格把控:模具整体尺寸需根据设备安装空间、焊接行程确定,核心焊接面尺寸公差控制在±0.01-±0.0 5mm,确保与工件的贴合度;模具长度需结合共振频率设计,避免因长度偏差导致共振失效。
表面处理:铝合金模具可以阳极处理或硬氧处理,提升耐磨性和表面硬度,防止粘连塑料;钛合金 /合金钢模具可以做氮化处理,增强耐磨性和抗腐蚀性,延长使用寿命。焊接面粗糙度,过光滑易导致能量传递不足,过粗糙易粘连产品。
综上,超声波模具 设计是材料、振幅、形状、尺寸与表面处理的系统性工程,设计时需先明确核心需求,再逐步优化各参数,必要时通过试模调整共振状态与焊接效果,才能打造出高效、耐用、精准的超声波模具,保障焊接生产的稳定性与产品质量。有需要可以联系我们昕科技18250752083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。